-
两千多年前,古丝绸之路上,清脆的驼铃声连接起中国与中亚,建立了贸易往来和文明交流的“丝绸之路”。两千多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文化交流脚步从未停歇,文明互鉴之路从未阻隔。 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的兰州大学,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
-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特稿:相知相亲逾千年 携手同行启新程——中亚国家期待与中国在合作之路上行稳致远 新华社记者 赵嫣 中国-中亚峰会将于5月18日至19日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主持峰会。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乌兹别克...
-
为用中国话语阐释丝绸之路历史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历史文献记载,古代月氏人在受到匈奴的打击后,从中国境内迁徙到了中亚地区。汉武帝时,张骞受命出使西域联合月氏人抗击匈奴,这是丝绸之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寻找月氏”,王建新认为是丝路考古的应有之义。 “选择月氏,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受到国外同行的‘刺激’。”王建新坦承。原来早在1991年6月,日本著名考古学家...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鉴古知今 走向未来
表演和戏剧艺术是无国界的,也是超越语言的。对于我们古希腊戏剧研究中心来说,不仅要从理论上更深一步推进研究,也要做更多舞台实践。我们希望以一种更国际化、跨文化交流的语言,来诉说中国与希腊这两个古老文明之间的联系,与更多外国戏剧工作者共同创作,用当代审美语言去阐释古老经典,再给予今时以启迪。”罗彤说。
-
汉学与当今世界 ——第三届世界汉学大会主题阐述 杨慧林 杨慧林/中国人民大学 2007年仲春,第一届世界汉学大会曾以“文明对话与和谐世界”为主线,演绎“和而不同”与“对立产生和谐”的先哲教诲;2009年初秋,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又以“汉学与跨文化交流”为焦点,阐扬“同归而殊途”、“此路亦彼路”的古代命题。中外文...
-
共建“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金秋十月,来自151个国家和41个国际组织的代表齐聚北京,参加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是2023年中国最重要的主场外交,也是“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最隆重的活动。 10年来,各方坚守初心、携手同行,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从无到有,蓬勃发展,取得丰...
-
文化之约丨同心共振 同声共鸣
为什么说展出的这枚汉文木简值得细细品读?因为这是汉代的启蒙课本,上面的内容出自《仓颉篇》。《仓颉篇》是中国古代启蒙识字书。秦代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政策,于是推出《仓颉篇》。 据载,我国最早的识字课本是西周时期太史籀所编的《史籀篇》,收录的文字是当时通用的大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林立,言语异声,文字异...
-
2024年6月17日至22日,由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北京语言大学合作举办,青岛世界汉学中心承办的“问道中国:‘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研习营”2024在青举办。作为“薪火永相传-大师说汉学”的首场主题讲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教授、西班牙资深国际记者随风(Javier García)带来The difficulties of telling China's
-
驼铃古道 世界回响 - 敦煌文化 - 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守护与共建:敦煌学的世界篇章 虽然敦煌文书散落世界,敦煌学者遍及东西,但敦煌在中国,守护敦煌文化遗产、引领敦煌学研究的主体力量,必然在中国。 20世纪40年代起,以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留校的常书鸿先生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敦煌学人,怀抱赤子之心,毅然放弃优渥环境奔赴荒凉大漠,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创立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
-
东西问·中国学|高亦睿:为何说敦煌学已超出传统汉学范围? - 甘肃...
题:为何说敦煌学已超出传统汉学范围? ——专访剑桥大学荣休教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高亦睿 中新社记者 许婧 敦煌学的兴起,始于1909年中、法、日等国学者对敦煌文书的研究。此后研究领域不断扩大,至今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什么是敦煌学?为什么说敦煌学已经超出了传统汉学的范围?日前在上海参加世界中国学大会...
